卡卡湾平台下载V.9.53.40-IOS/Android通用版/手机APP下载
中新网杭州5月11日电(曹丹)11日,浙江省统一战线助力创新深化建功行动启动仪式暨“之江同心·新知新质”圆桌会在浙江杭州举行,来自党外代表人士科学家、民营企业家、金融界代表等300余人齐聚一堂,通过跨界融合、示范带动,构建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人才是第一资源,创新是第一动力。在全面加强“三支队伍”建设背景下,浙江积极引导广大科学家、企业家争当“拔尖创新人才”,产生更多原创性、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,为浙江经济腾飞插上科技创新金翅膀。“我们聚焦跨界融合,为科学家、企业家搭建平台、推进项目、建立机制,释放‘1+1>2’的融合效应,实现‘从0到1’的原创性突破、‘从1到10’的产业化突破、‘10到1000’的全链条突破。”浙江省委有关领导介绍。据了解,为助力创新深化建功行动,浙江省委统战部和浙江省科技厅共同打造“新知新质”圆桌会,聚焦各地优势产业和战略领域,形成统一战线创新源泉充分涌现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的良好局面。在“之江同心·新知新质”圆桌会上,10位科学家、企业家、金融界代表围绕“跨界融合,全力打造生物医药创新生态”主题作主旨发言。“当前,核酸药物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,它是继小分子、抗体药物后的第三大类型药物,能从源头进行干预,调控目标基因与蛋白质功能活性,进而实现精准用药治疗。”生物医药智库专家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所所长谭蔚泓介绍,生物医药产业充满机遇与挑战,希望大家在杭州产业、人才、政策优势下,充分释放发展潜能。“我们通过打造‘科学家+企业家’创新联合体,重点发现一批掌握核心科学技术能力的高水平领军人才,培育一批善于集成创新资源的创新型领军企业,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,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。”浙江省委有关领导表示。(完)
卡卡湾平台下载中新网杭州5月12日电(鲍梦妮 周倩云)当鲜花与祝福交织的母亲节来临,许多家庭正在团聚,享受节日的温馨。然而,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杭州还有一群“走不开”的母亲。潮涨潮落的钱塘江旁,有座蔚蓝色的桥头堡,那是陈琳工作的复兴大桥中控房。从刚毕业的小姑娘,到现在两个娃的妈,在杭州土生土长的陈琳用最好的十年成就了她与桥的“双向奔赴”。简单交接班后,陈琳开启了今天的“火眼金睛”模式——通过眼前的液晶大屏,时刻监控着复兴大桥的一举一动。桥面交通安全、设施运行情况、观景平台人员活动情况等尽收眼底。这个母亲节,她还是24小时在岗。“每天想得最多的是,我的桥安安稳稳的,我的娃开开心心的。”陈琳说,只有当了妈妈后才知道母亲的辛苦。下班后,她要给自己的母亲补上一个迟到的节日祝福。王彩红和方金华则是市管高架绿化巡查班组的一对“黄金搭档”。48岁的王彩红是江苏人,驾驶高架巡查车辆已有15年,而43岁的方金华是重庆人,在车内负责高架绿化的巡查工作已有8年。这个母亲节,她们依旧在“花路”上过。王彩红控制着25码的车速,方金华则不停观察植株的长势、灌溉、虫害、杂草、枯叶等情况,碰到病害位置详细记录,她们心中各自有本日记本,一本记录着城市高架绿化全地图,一本则记录着花草成长日记。只有下桥休息的时候,两姐妹才会唠唠家常。由于工作原因,两人都无法与家人团聚过节。“这次还是咱俩一起过喽!看这一路美丽的月季花,就是最好的节日礼物!”开朗的王彩红打趣道。50岁的安徽人许继侠在桃花湖天桥担任中控员一职。也许是因为她的儿子也在市政行业打拼,许继侠对这份工作有着别样的情感和责任感。每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到桃花湖,她就已开始一天的巡查工作,查看天桥照明亮度是否到位、扶手是否稳固。从电梯运行到桥面保洁,她沿着桥面缓缓行走,目光四处扫视,耳朵也时刻倾听着周围的动静。天桥上的每一个角落,都承载着许继侠的关怀与责任。她深知,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给市民带来不便甚至危险。在她的守护下,桃花湖天桥始终保持着最佳的状态,迎接着每一位来往市民。母亲节这天,许继侠依然坚守在她的岗位上。对于她来说,母亲节或许没有鲜花和掌声,但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母爱的坚韧与无私,也用爱和关怀温暖着每一个过客的心。5月12日这天,杭州市城市管理局市政中心携手杭州市政集团,赴杭州市政设施养护基地,为“走不开的妈妈”们送去康乃馨和礼物。她们中,有的是保洁人员,有的是中控员,还有的是巡查人员……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——母亲。(完)
卡卡湾平台下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树立大食物观,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,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,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,保障肉类、蔬菜、水果、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,缺了哪样也不行。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由来已久。“我在福建工作时,在山区干过,也在沿海干过。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,肉、蛋、禽、奶、鱼、果、菌、茶……这些都是粮食啊。”“所以,我先后提出要建‘海上福州’和‘海上福建’。”30多年来,福建践行大食物观,开发利用丰富的山海资源,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,取得显著成效——全省每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;畜禽肉类产量大幅增长,2023年肉类总产量达311万吨,比上世纪90年代初增长2.5倍,其中禽类增长13倍;水产品人均占有量200多公斤,居全国前列;食用菌商业化规模栽培30多种,总产量居全国前列;茶叶年产量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5万吨增长至50万吨,产值、单产均居全国前列……福建还成为全国“南菜北运”和主要出口蔬菜省份之一。1988年6月,习近平同志就任宁德地委书记。宁德,当时被称作“闽东老九”,经济总量排全省最末,是当时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。闽东的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省水平,每年进口小麦和从外省、外地区调入粮食都在1亿斤左右。经过深入调研,习近平同志指出:“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,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。什么是大农业呢?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、开放式、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。”“我们要的是抓大农业。这就是说,在农业上,‘靠山吃山唱山歌,靠海吃海念海经’,稳住粮食,山海田一起抓,发展乡镇企业,农、林、牧、副、渔全面发展。”30多年来,沿着习近平同志当年指引的方向,宁德坚持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不动摇,持续深入推进山海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,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——初夏时节,位于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的黄振芳家庭林场郁郁葱葱。上世纪80年代,黄振芳带领家人绿化荒山,并在林中套种马铃薯、玉米。习近平同志听闻此事后,三次赴实地了解情况,称赞“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搞得不错,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思路”。后来,习近平同志写下《闽东的振兴在于“林”——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》,深刻指出“森林是水库、钱库、粮库”。黄振芳一家在山上陆续种下草珊瑚、黄精等作物,如今林下经济搞得红红火火。蔚蓝天空下,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白基湾80多口新型塑胶深水网箱紧密相连。渔民根据大黄鱼尺寸大小,将其分别赶进不同网箱。“深水网箱抗风浪能力强、空间更大,我们公司的大黄鱼年产量由原来的6500吨提高到8500吨。”福建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海上养殖基地负责人宋向国说。走进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葛垄村,水稻梯田连块成片。翻整完100多亩梯田,种粮大户夏加兴马不停蹄开始育种,“农业部门发了新种子,技术员手把手培训,我今年更要加油干,争取有个好收成。”“近年来,我们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,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,主要农产品产量从1990年的142万吨提高到2023年的376万吨。”宁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康建坂说。小小绿叶菜,连着百姓心。在福州当市领导时,习近平同志把抓“菜篮子”作为第一要务,每天看菜价。他要求大力发展副食品生产基地、蔬菜生产基地,加大养猪、养鸡、养鸭、蔬菜种植的投入,保障市场供应。在习近平同志任职期间,福州市做到了以“当地生产为主,外地供应为辅”的供应格局,肉、禽、蛋、菜、果都很充足,价格也很平稳。2023年,福州全市蔬菜产量488.29万吨,肉蛋奶总产量37.15万吨,水产品总产量307.47万吨。“肉蛋产量可满足本地消费,蔬菜、水产品产量在满足本地消费的同时还大量外销。”福州市商务局局长林汉隽介绍。在福州,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“海上福州”战略构想,到福建省后提出了“海洋强省”战略。牢记嘱托,福建持续发展海洋经济,加强海洋资源开发,向海洋要食物,建设海洋牧场。“平台长60.9米、宽32米,能容纳20万尾优质大鱼,年产量可达500吨以上。”福建鑫茂渔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统锋介绍,在深远海,藻类、浮游生物种类丰富,鱼类活动空间更大、肉质更鲜美。福建近年来出台多项措施,建设海洋牧场,做大做强远洋渔业。目前,福建拥有远洋渔船630多艘,作业海域分布在我国专属经济区以及三大洋等地,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。“2023年,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约1.2万亿元,水产品总产量890万吨,均居全国前列。”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翁新平介绍。耕地面积仅占全国0.73%的福建,每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。2023年,全省水稻每亩单产达405公斤,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5公斤。全省超百亩蔬菜基地达1000多个,全年40%以上冬春蔬菜调供省外。山路蜿蜒,雨雾朦胧。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百亩鹅鼻萝卜示范基地里,种植户黄学快正忙着铺设滴灌设备,“争取今年萝卜产量突破40万斤!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发展现代农业,确保国家粮食安全,调整优化农业结构,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,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,提高农业创新力、竞争力、全要素生产率,提高农业质量、效益、整体素质。改善田间设施,联合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选育良种,国企牵头与电商平台签订长期供销协议……来自生鲜平台的货车一辆辆开进地头,鹅鼻萝卜被清洗、分筛、切块、包装,成为数道方便菜的食材。同时,鹅鼻萝卜也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知名度大大提升。“生鲜收购价最低一斤两块多,一年收入几十万元不成问题。”黄学快说。在空间上拓展,在渠道上发力。如今的宦溪镇,建起了上千亩名优特产示范基地,甘甜爽脆的鹅鼻萝卜、甜糯弹牙的恩顶地瓜、沙瓤甜蜜的晋安佛手瓜等,源源不断供应福州主城区。福州市闽侯县的海峡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里,占地150多亩的果品批发市场,年交易额超60亿元,日均供应量约1800吨,占福州市水果总供应量的90%。宁德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,锦仕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锦云格外关注果品批发市场行情:“最近几年,我们种植的阳光玫瑰葡萄畅销福州市场。眼下,正加紧淘汰老化株苗,更新品种。”象环村葡萄种植面积达2360亩,户均种植3.98亩,是享誉省内外的“葡萄村”。“市场更认可绿色食品,我们不打农药、多施绿肥,种出来的葡萄不愁卖,果汁、果干、糕点等产品研发齐头并进。”象环村党支部书记陈晓斌说。“特色食品能不能再深加工,提升附加值?”曾宪富将黄花远志与河田鸡这两个“林下宝”巧妙搭配,生产的熟食药膳鸡在电商平台销售火热。近年来,福建组织实施食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,做大做强闽西北生态食品、闽东南休闲食品、闽东南果蔬加工集聚区,鼓励和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,延伸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,推进产业集聚发展。在宁德市周宁县李墩镇,成片松木林里,细如铁丝的金线莲在树根处缠绕生长。52岁的叶孝华不只是这30亩林地的承包人,还是周宁天门山神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职工。“企业有了基地,林农多了收益,双方共赢。”公司负责人李光健说。流转林地促进企业规模化种植,周宁县累计发展40多家中药材企业、合作社,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,年产值3500多万元。2023年,福建全省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3229万亩,产值830亿元。茶叶、蔬菜、水果、畜禽、水产、林竹、花卉苗木、食用菌、乡村旅游、乡村物流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已突破2.3万亿元。自动饮水系统,保证随时喝到干净卫生的水;智能喂料系统,感应料盘余量自动投料;遍布四周的传感器,实时采集鸡舍内温度、湿度和空气质量等数据……福建圣农集团位于南平市光泽县的油溪养殖场里,18万羽小鸡仔被悉心照顾。圣农集团总部智能环控大厅的大屏幕上,316个养殖场、3688栋鸡舍环境数据实时汇集,相关指标一旦超出范围,系统便自动报警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解决吃饭问题,根本出路在科技。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,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,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、种源自主可控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我国白羽肉鸡种源被国外企业垄断。自2011年起,福建圣农集团累计投资10多亿元开展白羽肉鸡育种工程。十年磨一剑。2021年12月,圣农集团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白羽肉鸡配套系——“圣泽901”通过农业农村部新品种审定,扭转了白羽肉鸡种源依赖进口的局面。通过持续选育,“圣泽901”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0%。“圣泽901”的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,折射出福建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坚实步伐。福建先后出台《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》《关于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的若干措施》等政策文件,设立专项资金,持续实施4轮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。自主选育的水果玉米品种“雪甜232”突破国外垄断;“福研9号”填补国内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早熟、短圆筒形丝瓜品种的空白……2021年以来,福建育成123个农业优新品种。目前,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8.5%以上。30多年前,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,在当地大黄鱼育苗技术专家刘家富递交的《关于开发闽东海水鱼类养殖技术的报告》上作出批示,要求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。“那时候,网箱养殖海洋水产还是一个新概念,养殖大黄鱼更是难上加难。”刘家富说,经过多年努力,他和项目组同事终于啃下“大黄鱼人工育苗和养殖增产”这块硬骨头,使大黄鱼发展为全国最大养殖规模的海水鱼之一。宁德市古田县泮洋乡凤竹村的银耳大棚里,菇农罗丽娟拨开一层层耳花,查看银耳长势。“我们与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合作,企业提供菌棒和技术指导,我们负责栽培管理。”罗丽娟说。“我们实行集中制棒、集中服务、分散出菇、统一加工、统一销售的生产模式,培育了原料供应、菌棒生产、接种、培养与栽培管理、产品烘干、销售、菌渣循环再利用等分段式生产经营的专业队伍。”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二级主任科员雷银清介绍。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村,天蓝海阔,改造后的新型塑胶渔排整齐排列,渔民董祖正忙着给大黄鱼投食。网箱中,大黄鱼已长至半斤左右。过去,养殖过剩、生态破坏等导致鱼病高发、品质下降。2018年,福建海上养殖综合整治试点在霞浦县启动。清理航道,将海域划分为禁养区、限养区、养殖区,开展海上垃圾综合整治……在政策扶持下,董祖将自家的泡沫浮球升级为新型环保材料。自霞浦试点到全省铺开,福建累计改造塑胶渔排100多万口、贝藻类筏式养殖70多万亩、新建深水大网箱5000多口,全面完成海上养殖转型升级。三明沙县,青山连绵。春野菜、夏水果、秋红菇、冬鲜笋……林海茫茫,造就了当地四季不断的地道风物,“沙县小吃”名声在外。“没有好生态,就没有今天的沙县小吃。”三明市沙县区林业局副局长乐代明说。20多年来,福建林改向纵深推进。2023年,福建森林覆盖率高达65.12%,全省林下经济作物多达8个系列上百个品种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,坚持源头治理、标本兼治,用最严谨的标准、最严格的监管、最严厉的处罚、最严肃的问责,确保广大人民群众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走进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18个透明玻璃房并排而设,对应从原料奶到成品奶检测的18道工序。“在国家规定检测的15项指标基础上,我们增加了多项营养指标检测。”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、总经理助理何水双介绍。检测不只在企业。林齐勇是南平市延平区水南街道市场监管所的工作人员,也是负责长富乳品的食品安全网格员。“对照不同产品标准,督促企业落实安全责任,定期抽检,发现问题立即处置。”林齐勇说。从田野到餐桌,福建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。目前,全省配备1690名网格监管员、1.17万名网格协管员,覆盖省市县乡四级。走进商超,拿起一盒牛奶,对准盒子背面的溯源码一扫,牛奶产自哪间工厂的哪条生产线,由几号供奶罐、奶罐车运输,乃至由几号牧场的第几头奶牛产出,都可追溯。溯源码背后,是福建创新推出的食品安全“一品一码”全过程追溯体系。依托大数据,福建打通市场监管、农业农村、海渔、林业、粮储、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数据,构建起在闽企业生产经营食品的“进、产、储、销”全过程食品安全体系。支持餐饮企业“明厨亮灶”建设,构建食品安全“一品一码”追溯体系,实施食品生产小作坊规范提升、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整治……近年来,福建省主要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、产地水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、加工食品抽检总体合格率均稳定在98%以上。